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,智者不能谋。
以此思路进行分析之前,需要对本文的基本立场做一个说明。寒然后为之衣,饥然后为之食。
无过不及者,程子所谓中之道也,见诸行事各得其中之名也。正因为道统所传之道有不同的形式,它就不是形上的不变的天理,而是形下的人道。伊川说得甚详:或读书,或处事,或看古人行事,或求诸己,或即人事。(《朱子语类》第5册,第2009页)治理者若以生养之道指导治理,以满足人的感性欲望为治理目标,一味为满足感性欲望施政,由于人心缺乏主宰,不知当止之处,生养之道也就与人心一样泛泛无定向。【4】与传道者、传道内容的二分对应,道统的经典体系表现为《易》与《书》的二分。
朱子称韩愈的学问是无头学问(《朱子语类》第8册,第3272页),无头包含两层意思:一是学道过程的无头。其曰‘君子时中,则执中之谓也。15 陈立:《公羊义疏》,第954页。
25 孙觉:《春秋经解》,第450、585页。最后再举一个例子,一个诡异的现象。22 荆楚背后的大义,本文暂不涉及。姚际恒说得好:使圣人执一例以修《春秋》,何殊印板死格,尺寸不移,此冬烘之学规、胥吏之计簿,而乌足为圣人之书,可传于天下万世哉?……事有万变,例岂能齐!【26】如果义例只是一组死板的文字规则,好比密电码,一个刀笔吏就足以胜任笔削鲁史的工作了!孔子作《春秋》,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过去,评判古人,而是面向未来,希望后人生活得更好。
事实上,仅有一例:僖公三十三年,夏四月辛巳,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。【2】桓公、宣公,都是杀了哥哥篡位的。
奈何中国卒无其人焉!故称人称爵,与中国等,明中国皆荆蛮也。……正是通过口口相传,诗人们把现在和过去(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活生生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),把人和神(把神的法则和禁忌传达给人们)联系在一起。孔子删掉大部分有年的记载,仅保留两处,希望能给弟子,给《春秋》未来的读者,带来一种反差剧烈的印象——242年,十二代国君,居然只有两位国君,各自有一个年份丰收了——从而引导学生,引导未来的《春秋》读者去思考,这两位国君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?再举一个稍复杂点的例子。庄公十四年:秋七月,荆入蔡。
四年春王二月,莒人伐杞,取牟娄。【22】第二,荆云者,是对待夷狄的笔法。……使非以少为达,其于义无所处矣。聘未有不称使者,其不称使何?荆未有君也。
当然,必须承认,逻辑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:一切都是偶然的,无需解释。既然有常规,就有非常规,因为人类历史复杂多变,永远会有各种各样不合常规的事情发生。
十一公二百二十四年,都是如此,只有桓公十八年,除了元年、二年、十年、十八年书春王正月,九年书春,余下十三年间十见春正月,三见春二月,均无王,书法特异。清人钟文烝解释说:君无不行即位之礼者,行其礼而不书,见嗣子之不忍。
第一,不称楚,而称荆。秋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赗。剩下十一条,只有两种写法,要么元年春王正月,公即位,要么元年春王正月,只有时间,没有任何关于事件的记载。【12】三、义例否定说的检讨由微言求大义,关键在同类事件微妙的文字变化,这就牵涉到所谓例。(先刚:《柏拉图的本原学说》,三联书店,2014年,第59页) 从逻辑上讲,虽然《谷梁》《公羊》的文本到西汉才出现,但其中包含了大量孔子本人对《春秋》的解释,是可能的。夷狄则不然,一律称国名,盖夷狄君臣无别,尊卑无序。
单单看这一处,实在没什么大义可言,但如果把眼界放宽,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:整个一部《春秋》,242年,有年只出现过两次,还有一次在鲁宣公十六年(公元前593),记作大有年。文公:元年春王正月,公即位。
【10】所谓乱臣贼子,比如弑君篡位的,不会轻易认罪,总能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,古今中外皆然。桓公:元年春王正月,公即位。
16 王晳:《春秋皇纲论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,第一百四十七册,台湾商务印书馆,1986年,第146页。而更普遍的情况,则是同类事件均予保留,但文字有微妙差别。
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?隐之也。《春秋》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),而孔子刚刚在哀公十一年结束了十几年周游列国、颠沛流离的生活,以六十九岁的高龄重新回到了父母之邦。21殽之战是春秋时的著名战役。同一个公子翚,在隐公时期的两条经文中,去掉了公子,只称翚,为什么?《谷梁传》云:翚者何也?公子翚也。
显然,这不可能是鲁国史书的原貌。参杨向奎:《略论五十凡》,《绎史斋学术文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3年,第215-227页。
但穆公利欲熏心,派遣大军穿越晋国势力范围,冒险一搏。……一见‘公子翚于此,则隐之篇不称公子,贬意益显。
并举例说:成公十二年经云:秋,晋人败狄于交刚,《谷梁》云:中国与夷狄不言战,皆曰败之。的确,尽管关于《春秋》的著作汗牛充栋,但不论《谷梁》还是《公羊》,或者历代其他相信微言大义的学者,都没能把《春秋》蕴含的微言大义全部解释得清清楚楚,争议非常之大。
至于华夏与楚书战,原因更复杂,要结合《春秋》关于楚国的一系列记载,才能理出点头绪。但另一方面,书荆人,已经突破了夷狄称国的义例,显示出孔子对楚一定程度的认可。【9】历史事件往往很复杂,来龙去脉,头绪很多,容易让人迷失在纷乱的具体情节中。兹举隐公为例:元年春王正月。
姚氏的本意是否定例的存在,但他的批评仅仅在针对迷信义例、坚持认为例应当通贯全经的教条主义儒生时是有效的。那么,孔子为什么采用《春秋》笔法?首先要回答,为什么孔子选择通过讲历史来谈大义?《史记》记载了孔子自己的解释:我欲载之空言,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。
而且反过来,两个华夏国家交战不书战而仅书败之者亦不乏其例。上一代国君死于非命,新君即位一事,《春秋》不予记载。
如果出现月份,一定有王。也就是说,《春秋》是这位教育界的圣人和开山鼻祖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给弟子们讲授历史的教材。